7、罢相

在姚崇无限风光的时候,命运似乎已经暗示他不会一帆风顺,姚崇对李隆基的忠心毋庸置疑,他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是不用怀疑,他那善于权变的智慧,更是让所有人全都钦佩,但姚崇并不是完人,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很多人一样,他终究没有越过一道关。

对儿子的教育问题!

作为姚崇的儿子,内心自然优越感十足,在大街即使招灾惹祸,只要喊出我爸是姚崇,相信以为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坦白的讲,作为官二代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问题的关键是官一代们如何纠正官二代的这种想法。

可惜姚崇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

早在开元二年(714年),同样身为宰相班子成员的魏知古就因为这个问题,上疏弹劾过姚崇。

要说魏知古能够进入宰相班子还得益于姚崇的提携,但之所以最终会上疏弹劾姚崇,完全是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

当时魏知古除了身为宰相还兼任吏部尚书,有一次奉命前往洛阳选拔官员,按说身为吏部尚书的魏知古对于选官这件事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利,也就是说可以最终拍板决定。

但让魏知古想不到的是,在选官任务即将完成,人员即将任命时,姚崇却将时任吏部侍郎的宋璟派到了长安,任务是对这次选出来的官员,进行最终的审查。

话句话说,宋璟成为了最终拍板决定者。显然这让比宋璟官大一级的魏知古接受不了。

在魏知古看来,这明显是姚崇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所以魏知古的心中十分不爽,在返回长安后,心里越想越气,于是上疏弹劾姚崇,理由就是姚崇的儿子经常找自己为好朋友要官做。

事实上,魏知古的理由并不是胡编乱造,姚崇的儿子的确不止一次的找到过魏知古,最初魏知古念在姚崇对自己有恩,于是尽量满足两位公子的要求,但现在既然已经撕破脸皮,那索性就将你这位第一宰相对儿子管教不严的事情彻底抖出来。

从后来李隆基和姚崇的对话来看,姚崇确实知道儿子们行为不检点的事情,但他并没有选择正视这个问题,而是选择了回避,这恰恰是姚崇的失误之处,当然他的回避方式很有技巧。

在李隆基看完魏知古的弹劾奏章后,他立即将姚崇找来询问儿子们要官的事情,当然李隆基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并没有采取咄咄逼人的问话方式。

在姚崇到来后,君臣二人开始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从畅谈正欢之际,李隆基切入了正题。

“爱卿的儿子朕还没有见过,不知道人品、才学如何啊?现在是什么官职啊?”李隆基似有意无意的问着。

面对李隆基的提问,生性敏感的姚崇立即意识到这绝不是皇帝陛下随意的问话,在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目的,或者是陷阱。

在瞬间的思考过后,姚崇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他想到了儿子们行为不检点很可能已经被人告到了皇帝陛下这里,于是他清了清嗓子,从容不迫的说道:

“臣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洛阳为官,想来臣很是惭愧啊,他们做人有些不太严谨,臣知道他们找过魏大人(魏知古),臣还没来及问他们就先到陛下这来了。”

表面看起来,姚崇似乎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但仔细分析他的话,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对于儿子管教不严的问题,他并没有直接面对,而是采取了类似于金蝉脱壳的方法就此略过。

但李隆基并不是白痴!

对于姚崇的回答事实上他并不满意,此刻他需要的是姚崇的坦诚,他需要的是姚崇谦虚的低下头来检讨自己,可是姚崇并没有这样做,这然李隆基很是失望。

失望至极的李隆基用一种无奈的眼神看着姚崇,当然他没有发作,而是继续用一种平和语气接着问道:

“爱卿是怎么知道的啊?”

“当年魏知古还是小吏时,臣很是爱护他。犬子一定认为魏知古会对我感恩戴德,所以才去找他,没想到却给魏大人带来了麻烦。臣很是惭愧啊!”

姚崇的算盘打的很精明,这明显是给魏知古安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自认为精明的姚崇这次感觉不仅能够全身而退,还可以顺便将魏知古拉下马。

事实证明,他实在太低估了李隆基的智商!

“好啊!你很好啊!能有这样的想法,朕就放心了!”李隆基一边点着头一边说道,并依然用微笑的眼睛注视着姚崇。

“退下吧!”

姚崇躬身行礼退了出去,李隆基的脸色沉了下来!

……

不可否认,开元二年的这次对话,在李隆基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看来姚崇之所以只做了四年宰相,很可能和这次对话给李隆基留下了过于滑头的印象有关。

虽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隆基依然对姚崇恩宠有加,但那完全是因为姚崇的政务能力,而对于他这个人,准确的说是人品,李隆基则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而通过后来的一系列事情证明,姚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渐渐陷入了信任危机之中,他的两个儿子依然为所欲为,依然卖官鬻爵;而姚崇依然纵容,依然不闻不问。

但李隆基却着实记在了心里。

终于,到了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算总帐的日子到来了!

在姚崇刚刚搬到四方馆不久,他收到了一份关于皇帝赦免京城罪犯的文件。

姚崇看到文件中每个罪犯的名字后边全都写着无罪释放,他快速的翻阅着,对于其他人他全都不关心,此刻他只关心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赵诲。

赵诲是姚崇的亲信,在此之前因为接受胡人的行贿,别人揭发后下进了大狱,这一次在姚崇看来,皇帝陛下赦免所有的犯人,相信赵诲很快也会被放出来。

他快速的在文件中寻找着赵诲的名字,当他找到时,却赫然发现名字旁边写着:杖一百,流放岭南!

而且还是御批!

姚崇!曾经的恩宠,曾经的荣耀,此刻即将终结!

思维发达的姚崇当然明白李隆基这样处理赵诲的目的,所有人全都无罪释放,唯独不赦免赵诲,这明显是在告诉姚崇:你的面子我坚决不给!

对于姚崇这样精明的人,无须把话说绝,有的时候暗示反而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姚崇!曾经你是我请回来的,现在需要你走的时候,还是你主动说出来比较好!

在揣测了李隆基的用意后,姚崇最终不情愿的主动上疏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并推荐宋璟接替自己的职位。

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即使走也要走的体面!

辞职报告递上去,李隆基并没有明确回复,但他却将宋璟提升为吏部尚书兼侍中,事实上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姚崇,你可以放心退出宰相班子了!

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姚崇被免去所有的官职,不过李隆基还是念在他曾经有功于社稷的份上,给他加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顾问头衔。

对于姚崇来讲这一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准确的说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此之后,李隆基虽然并没有彻底冷落他,虽然每天他依然会上朝参政,但在所有人眼中,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就此终结。

不论如何,开元时代的第一宰相总算以一种很体面的方式告别了宰相生涯,而且落了个主动让贤的美名,这实在比那些分不出眉眼高低,赖着不走,最终让皇帝看的眼烦,然后被贬到荒蛮地区的大臣们强很多。

姚崇的政治生命虽然已经终结,但他并没有离开朝廷,甚至没过多久,他再一次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赐。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那始终没有改变的善于应变的聪明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