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政策
据史料记载,李晔身材魁伟,举止端庄,眉宇间英气逼人,颇具帝王之姿。他自幼聪颖好学,在诸王中称得上是贤明的一个。当时按照惯例诸王不得参政,但是僖宗李儇逃亡成都后,百官未集,人手短缺,所以时为寿王的他才有机会参与朝政。虽然当时朝廷的大事小情没他做主的份儿,但对于他熟悉朝政和时局颇为有利,这也为他日后执政打下了一个基础。
虽然李晔没有想到皇位会落到自己头上,但成功登基之后,他还是迅速转换了角色。面对时局动荡,人心浮动的局面,李晔明白自己当务之急就是先稳定民心,取得朝野上下的一致支持。
当时皇帝李晔为了扭转懿、僖两朝的奢靡之风,提倡厉行节俭。他曾经告诉杨复恭,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德行,全是杨复恭力排众议将自己扶上皇位,所以在生活上不应太多奢华,应提倡节俭以示天下。
懿、僖两朝时,每日都要换一套新衣服,还要求太常寺每日献上一首新曲。皇帝李晔认为这实在有些过分,于是下诏免除,同时削减了宫中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除了避免奢靡之风外,李晔和他父皇李漼以及皇兄李儇不同的是,他的志向是想恢复祖宗辉煌的旧业,重新实现号令天下。因此他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选拔,昼思“名实相符之士,艺文具美之人”,夜里则“梦寐英贤”,并破格提拔了一批人才,想以此来扭转懿、僖两朝以来朝廷政令不行,李唐皇室地位日渐低落的局面。
除此之外,皇帝李晔重修政策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其标志性的做法就是加大儒学对于政治的影响。当时李晔虽大力提倡道教,同时也重视儒学的作用,以期扭转当时社会崇佛佞道的风气。例如大顺元年(890年)二月,宰相兼国子监祭酒孔玮请求完修太学,李晔采纳了孔玮的建议。他认为国家之规首先要从学校做起,治理官吏没有比儒学更好的办法。针对当时国库空虚的现状,李晔号召诸道观察使、刺史及其幕僚宾客尽可能地予以分担,以助太学的完修工作。
皇帝李晔即位之初,采取了诸多措施稳定政局,并收到了一定成效,使得朝臣们对于整个国家又看到了一丝曙光,朝廷内外为有李晔这样的明君而倍感欢欣鼓舞。当时已经暮气沉沉的大唐帝国犹如被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一时间朝廷上下顿时充满活力。但纵观李晔即位以来的时局,他面临的挑战却是十分严峻的。
当时拥立李晔登上皇位的宦官杨复恭控制着禁军,而且左右朝政,为所欲为,李晔初登大位,不得不对其曲意逢迎,事事姑息迁就。各地藩镇则是继续作乱,割据一方,目无朝廷,可以说朝廷的地方行政组织已经完全被藩镇所取代。而经济上的情况更为不妙,由于连年战乱,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各藩镇出于兼并的需要,拼命扩充军队,使得劳动力资源趋于枯竭,社会经济濒于崩溃。
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皇帝李晔为了扭转内有权臣,外有强藩的局面,处心积虑地初步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策略。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他觉得在稳定民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除宦官专权,恢复皇权威严,以及抑制藩镇,恢复中央集权。
为了恢复皇权威严,当时皇帝李晔对朝廷中枢机构作了一番调整。唐朝中后期,中枢体制中存在四股力量,即宰相、翰林学士、枢密使和神策军中尉。皇帝通常是通过重用一者来掌握政权。在这四者之中,最有实力的当数神策军中尉和宰相,前者控制御林军,维系朝廷安危;后者则是政府官员和首脑,掌握政权机关。相比之下,枢密使和翰林学士手中没有实权,只能在决策中起一定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朝廷局势的变化,四股力量的实力并不是决定他们在中枢体制中地位的唯一因素,换句话说四股力量都有过专权的时候。
例如枢密使王守澄在穆、敬两朝显赫一时,宰相李德裕则在武宗李炎时期大权独揽。皇帝李晔即位后,由于神策军使杨复恭具有拥立之功,更是权倾朝野。
上述这种现象说明,四者在中枢机构中没有固定的次序,他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皇帝的倚重程度。而现在皇帝李晔也要依靠其中一种力量来辅佐自己,但是时任神策军使和枢密使的杨复恭作为宦官显然不是合适的人选,他的专横跋扈也不能被皇帝李晔所容忍,因此李晔只能在宰相和翰林学士之间选择。
李晔景仰的是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以及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时刻梦想着恢复祖宗的基业。翰林学士是在唐朝中后期才进入中枢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而目前宰相的权力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必须要加以扶持。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皇帝李晔将宰相当作了重用和依托的对象。朝政大事都与宰相商议,对有才能的朝臣必定让其进入宰相班子,例如,杜让能曾经对僖宗李儇忠心耿耿,在逃往山南时,不畏艰险始终相随,得到了李晔的极高赞许,所以李晔即位后再度进入宰相班子又如李晔听说张浚多方略,也将其招进宰相班子。事实证明,后来在削除宦官、抑制藩镇的行动中,宰相们为皇帝李晔做了不少谋划,从某种角度而言,也为重振李唐皇权做了贡献。
面对日益强势的藩镇,皇帝李晔越发感觉到军队的重要性。因此在他即位之初,便招兵买马扩充禁军,想要以强硬的姿态对待藩镇。在安史之乱前,禁军主要负责宫城守卫工作,安史之乱后,朝廷组织了神策军,除了负有禁军的职责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朝廷与藩镇斗争的工具。前边我们说过黄巢攻破潼关后,跟随僖宗李儇逃往蜀中的仅有五百神策军,后来田令孜在蜀中不断招募军队,才使得禁军达到了四五万人。而光启二年(886年),田令孜与王重荣争夺两池盐,当李克用和王重荣联兵进逼长安,田令孜挟持僖宗李儇逃往宝鸡时,护驾的禁军只有数百人,可以说动乱不已,使得朝廷重组中央禁军的计划再度夭折。
李晔认识到皇室衰微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一支足以震慑强藩的禁军力量,所以才使得各地藩镇拥兵自重,目无天子,嚣张跋扈。同时他也看到宦官统领下的神策军贪污腐败,战斗力急剧下降,于是便决心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进而实现削藩的目的。
大顺元年(890年),皇帝李晔与宰相们谈论古今治乱的事例。当说到每当皇权衰落的话题时,宰相张浚认为李晔即位之初在内受制于宦官,对外则受制于藩镇,大唐历代皇帝也没有陷入过如此窘境中。面对如此痛心的现实,张浚建议李晔应该使用强兵威服天下。这个建议与皇帝李晔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他开始在京城长安大规模的募兵,仅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便募集到十万之众。
可以说募兵成果显著,其人数已经超过了前代,当准备工作略见眉目后,急于求成的皇帝李晔便开始着手实现他抑制藩镇、铲除宦官的方略。恰逢此时蜀中发生形势变化,前边我们说过,利州刺史王建起兵攻打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当时王建在西川地区大肆劫掠,西川十三州尽皆遭到荼毒,陈敬瑄因与王建兵戎相见,导致对朝廷的贡赋被迫中断,于是王建便趁机以此为借口上表请求讨伐陈敬瑄,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因与陈敬瑄历来矛盾颇深,也附和王建奏请皇帝李晔罢免陈敬瑄。
对于蜀中地区骤然发生的形势变化,皇帝李晔认为这是个抑制藩镇的绝好机会,而且他对陈敬瑄早就抱有成见,加上当年田令孜的一鞭之辱,便诏令韦昭度代替陈敬瑄为西川节度使。而陈敬瑄拒不奉命,对于这一点早在李晔的预料之中,面对陈敬瑄的嚣张跋扈,他决定首先拿陈敬瑄开刀,以实现他重振唐威的夙愿。
讨伐西蜀
李晔时刻没有忘记当年田令孜的那一鞭之辱,即位后就诏令将田令孜贬职流放。不过,由于身在蜀中的田令孜拒不奉命,李晔鞭长莫及也是无可奈何。当他接到王建和顾彦朗二人的奏章后,认为制裁田令孜的机会已然来临,立即批准奏章,并于六月任命韦昭度为中书令,充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改任陈敬瑄为龙武统军。
陈敬瑄明白皇帝陛下是想要架空他,于是和田令孜一样拒不奉命,并加固城防,操练士卒,准备对抗朝廷。面对这种情况,皇帝李晔决定出兵西川,一方面试图通过武力震慑诸多强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当年田令孜的一鞭之辱。
文德元年(888年)十二月,皇帝李晔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领兵征讨西川,诏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协助征讨,同时割邛、蜀、黎、雅四州设置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充行营诸军指挥使。
十二月二十五日,李晔下诏剥夺陈敬瑄的官爵,这也标志着讨伐西川的战役正式拉开帷幕。当时杨守亮、顾彦朗各有一方领地,无法抽出太多兵力,而且韦昭度是一介文人,不习武备,加上禁军刚刚组建,实战能力不足,因此王建就成了讨伐西川的主力军。
但是王建已经得到朝廷承认,又有了自己的封地,私心甚重的他不急于和陈敬瑄速战速决,屯驻新都着手扩充兵力。一直到了龙纪元年(889年)四月,王建才兴兵攻打蜀中重镇彭州。彭州守将杨晟日常抚恤士卒,士兵们拼死抵抗,王建久攻不下,便将彭州团团包围,试图困死杨晟。
陈敬瑄得到消息后,派眉州刺史山行章领兵五万进驻新繁援救杨晟。王建采取围城打援策略,主动分兵进攻山行章,大获全胜,山行章仅以身免逃走。最终杨晟见援军不至,自知彭州难保,便领兵退守三交(今陕西鸡西),而山行章则收拾残部屯守濛阳与王建相持。
双方就这样相持了半年多的时间,到了十二月,王建再次兴兵攻打山行章以及前来增援的西川将领宋行能,最终在广都(今四川双流)打败对手。宋行能只身逃回成都,而山行章则继续退守眉州(今四川眉山),不得已向王建投降。
大顺元年(890年)正月,王建移兵攻打邛州。当时邛州刺史毛湘是田令孜的心腹,但是毛湘根本不是打仗的料儿,即使有陈敬瑄派来的大将杨儒带领的三千援兵,他依旧每次战败后丢盔弃甲的退回城内,这也导致杨儒最终投降王建。王建将其收为义子,改名王宗儒。
不过毛湘虽然每次战败,但邛州的防务做得十分严密。王建见邛州城坚粮足,一时难以攻下,便留下判官张琳为邛州招安使继续围攻,自己则带领大部分人马回师成都,在城东安营扎寨。
王建这一路人马基本上是打打停停,而皇帝李晔指派的官军,在韦昭度的率领下进入西川,在唐桥扎下营寨。面对韦昭度的到来,王建态度恭敬异常,攻城时服从韦昭度的调遣,而且作战勇猛。相比之下,韦昭度的文人懦弱性格在战场上表露无遗,王建攻城时请他戎装观战,可是韦昭度却担心被流矢所伤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地观战,引起诸将的轻视之心。
韦昭度懦弱的性格,从某种角度而言导致官军进剿力度十分有限。当时陈敬瑄分兵在犀浦、导江等县驻军,与成都形成掎角之势,为了加固城防,规定城中每户不论有多少人,都必须出一个人参与守城任务,白天广挖深壕,晚上登城巡警。面对陈敬瑄严密的防守,韦昭度倒是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建议—— 招降。
当韦昭度在城墙下进行招降时,遭到了陈敬瑄的辱骂,他认为自己有先帝僖宗李儇御赐的免死金牌,谁也不能违背先帝的旨意,随意处置自己。韦昭度只得退回营帐,继续研究作战方案。
蜀中州县看到官军围剿陈敬瑄,见其大势已去,于是纷纷向王建投降,例如大顺元年(890年)新年刚过,简州将领杜有迁挟刺史投降;二月,资州将领侯元绰挟刺史投降;四月,蜀州刺史任从海因战败想要投降,结果因事情提前泄露被陈敬瑄所杀;嘉州刺史朱实举州投降。当时陈敬瑄属下的州县将领不是投降王建,就是被王建所杀。
八月,王建屯驻汉州,九月继续引兵全力攻打邛州。毛湘眼见王建攻城一天比一天猛烈,而城中粮食即将绝尽,而且援兵一个没到,顿时对能否守住城池产生动摇。事实上毛湘倒是个有良心的人,他不忍心再让百姓受苦,而且宁死不肯背叛田令孜,于是沐浴更衣,让都知兵马使任可知砍下自己的头颅送予王建。当时百姓都为毛湘之死而哭泣,王建让张琳留守邛州,自己回军继续攻打成都。
从文德元年(888年)到大顺二年(891年),韦昭度统率诸道十多万人马讨伐陈敬瑄,用了三年时间依旧没有攻下成都,粮草军需渐渐无法供应,皇帝李晔开始产生了收兵的想法。
三月二十五日,朝廷发布《复陈敬瑄官爵诏》,让顾彦朗、王建各率本部兵马回归本镇。事实上,此时成都因为被围日久,粮草已经断绝,路边随处可见因饥饿而死的婴儿。因利之所趋,便有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从城外运送粮食到城里贩卖,巡逻兵发现后向韦昭度报告,韦昭度看到城中百姓受苦,便不让士兵加以干预。而陈敬瑄在得知有人私贩粮食后,也羞愧自己不能解决城中饥荒问题,于是也告诉士兵禁止干预此事。
不过私贩粮食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对于成都众多的百姓来讲,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于是便时有吃人现象的发生,官吏对吃人者捉到便杀,但是即使如此也是屡禁不止。他们便想出几种残酷的刑罚,捉到杀人食肉者便用刀拦腰砍成两段,或者从肩胛骨将人斜劈开来。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人们看惯了这种残酷的刑罚后反而不再害怕,城里的情况越来越糟,人们都想出城投降。
当时陈敬瑄探听到有人策划投降官军,就将这些人连同家属一起杀掉,可以说陈敬瑄的处境已经是四面楚歌。
成都城旦夕可破,可是朝廷却在此之际下令撤兵。当王建接到撤兵的诏令后,叹息着认为朝廷征讨西蜀,如果再坚持一下,就可大功告成,现在撤兵等于失去攻破成都的良机。当时谋士建议王建奏请朝廷让韦昭度撤兵,自己留下来继续攻打成都,只要攻下成都后,就可以独占西川。
王建采纳了谋士的建议,上表朝廷称田令孜、陈敬瑄罪不可赦,虽然朝廷决定撤兵,但还是希望能让他留下来继续攻打成都。为了让韦昭度尽快离开,王建劝其尽快撤兵回到长安,因为关东地区的藩镇互相征战不已,始终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韦昭度应该尽快回到天子身边,守卫好天子的安全。
王建的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韦昭度明白王建是想独占西川。为此,他对于是否就此离开西川而犹豫不决,而且他也担心自己就此一去,王建从此不再接受朝廷的节制。
韦昭度看穿了王建的心思后,就以各种理由搪塞王建,拖延撤兵的时间。为了尽快逼走韦昭度,有人建议王建说韦昭度入川时,听说东川有个都将外号叫“唐吃人”,当时韦昭度和人家开玩笑说“人肉何如猪羊”,不如就用这个方法来对付韦昭度。
王建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次日密令部将唐友通率领士兵在行府门外,逮捕了韦昭度的亲信骆保,并将其乱剑分尸,将肉切成碎块分给士兵们吃,声称其偷盗军粮。韦昭度看完后,明白王建这是在威胁自己,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继续留在西川,自己将会有性命危险,于是便在当天谎称身体不适,将统军节印交予王建,宣布由王建代替自己为行营招讨使,慌忙带着随从逃离西川。
王建将韦昭度护送至新都,并在其马前跪着奉上送行酒,也算是给足了韦昭度的面子。韦昭度刚刚走出剑门关,王建便命令军队把守住通往蜀中的栈道,禁止朝廷派来的军队再行入境。也就是从此时开始,西川便脱离了唐王朝的节制,成为了独立王国。后来朱全忠称帝后,王建趁乱攻占了成都,并兼并了剑南东川、西川和山南西道三地,效仿朱全忠称帝,建立起独立王国——蜀国,史称前蜀,而王建也成为开国之君蜀高祖。
皇帝李晔即位后首次兴兵讨逆,就这样以虎头蛇尾的形式收场。不过王建后来成功打下成都,并诛杀了鞭打过李晔的田令孜,也算是为李晔赚足了面子。事实上皇帝李晔这次迫不及待地撤兵,除了粮草渐渐无法供应之外,还因为朝廷组织的另外一次征讨河东地区藩镇的战争也在继续,也就是说朝廷要同时支撑两场战争,相比于陈敬瑄而言,河东地区的藩镇是一个远比陈敬瑄更难缠的对手。
征讨河东
大顺元年(890年)四月,皇帝李晔得到奏报,当时威势最盛、实力最强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联手在蔚州、碣山打败,其部将安金俊战败身死,部将石君和被生擒,部将申信投降了赫连铎。
皇帝李晔看完奏报,将其掷在龙案上,兴奋地在殿内踱来踱去。那个时候韦昭度讨伐蜀中还算顺利,现在兵锋最盛的李克用又遭到惨败,这不能不让立志重振唐威的皇帝李晔感到,这是上天想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事实上,从个人感情角度来讲,李晔对李克用没有好感。李克用出身沙陀贵族,仅此一点就让深受民族观念熏染的李晔对李克用身怀疑虑,因为李晔始终没有忘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何况沙陀军事力量对李唐王朝是功过参半,虽然曾经协助官军剿灭黄巢起义,为兴复唐室立下功劳,但也曾经兵进长安,迫使先帝僖宗李儇再度外逃流亡,也让当时身为寿王的李晔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的除了近在咫尺的关内藩镇之外,就是李克用的沙陀军队。沙陀军队不仅兵多将广,而且地盘庞大,是当时的第一强藩。皇帝李晔所制定的抑制藩镇策略,首先就是将李克用列入了抑制的名单之内,然而李晔也明白,仅凭中央禁军根本无法与其相抗衡,只能借助藩镇的力量。如今藩镇之间的征战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所以李晔接下来开始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
此时正值赫连铎、李匡威联名上表请求讨伐李克用,朱全忠也上疏认为如果不除掉李克用,终将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请求率领汴、滑、孟三州之兵与河朔三镇联手铲除李克用,并请求朝廷任命统帅节度各军。
皇帝李晔看完两方面的奏章后,内心虽然欣喜异常,但他并没有失去理性。李克用毕竟是有功之臣,今日趁其惨败之际进行讨伐,李晔十分在乎天下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李克用虽然遭到惨败,但并没有动摇其根本,朱全忠等人虽然信心满满,可是以朝廷的名义公开进行讨伐,一旦失败,朝廷将会威信扫地,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李晔认为此事事关重大,仅凭他自己实在难以决断,他必须听听朝臣们的意见。
因此他决定召开御前会议,急召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的官员讨论此事,就在这次会议上,针对是否讨伐李克用,群臣展开了激辩。
当时大部分朝臣听说皇帝陛下想对李克用动刀,全都倒吸一口凉气,认为此举万万不可,例如宰相班子成员杜让能、刘崇望就认为一旦对李克用开战,朝廷恐怕会陷入灭顶之灾,但宰相张浚却有着自己的看法:
“先帝(僖宗李儇)当年再幸山南,就是因为李克用的沙陀军队进逼京师的结果。臣经常担心李克用与河朔地区藩镇互为表里,朝廷无法对其节制。现在朱全忠、李匡威等人请求共同讨伐,这是朝廷平定李克用的绝好机会,希望陛下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让臣统兵出战,不出数月就可将其平定。”
事实上,张浚力主出兵并主动请缨担任统帅,虽然有忠于唐室,重振朝廷威信的一面,但其内心深处也有排挤宦官杨复恭的想法。因为宰相如果掌握兵权,其南衙地位自然会胜过以宦官为核心的北司地位,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张浚都是希望出兵的。
“陛下!张相所言甚是,希望陛下莫要错过如此良机!”在张浚表态之后,另一位宰相孔纬似乎悟出了张浚所说话的含义,于是立即附和说道。
面对张浚和孔纬两位宰相的态度,宦官杨复恭似乎也感觉到两个人的出发点不是那么单纯,于是他站出来极力表示反对:
“先帝迁出京城,虽然有藩镇为患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朝中大臣失误造成的,现在朝廷刚刚稳定下来,讨伐陈敬瑄的战事还未定,不宜再轻起兵端。”
杨复恭的态度当时得到了多数朝臣的赞同,皇帝李晔看到反对声音逐渐占据上风后,便心怀疑惑地问张浚道:
“李克用有兴复大功,现在趁其势危加以讨伐,天下人会如何评价朕呢?”
“陛下所说的是一时之体,而张相所言的乃是万世之利,昨天臣计算了一下用兵、供给、犒赏的费用,朝廷可以支撑一两年的时间,现在只需要陛下下定决心了。”孔纬立即为皇帝李晔吃下定心丸。
李晔眼见张浚和孔纬两位宰相心意已决,于是决定出兵。不过,他最后留给张、孔两位宰相一句话: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们两位宰相去办了,希望最后的结果不要让朕丢脸!”
李晔的态度既是为两位宰相立下军令状,同时也表明有意摆脱杨复恭的控制。
随后李晔诏令各部门做出征前的准备,并于五月下诏削夺李克用的一切官爵,收回朝廷所赐的“李”姓,又任命张浚为行营招讨、制置宣慰使,诏令京兆尹孙揆为副使,镇国节度使韩建为都虞候兼军粮使。同时以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王镕为东面招讨使,李匡威、赫连铎为北面正、副招讨使,由此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讨伐班子。
就在大军将要出发之际,皇帝李晔得到一个喜讯,当时镇守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河东大将李克用之弟李克恭因为人骄横,虐待士卒,最终被部下所杀,众人推举另一员大将安居受为潞州留后,并举城投降朱全忠。安居受又派人去召冯霸,但冯霸不听命令,安居受因害怕而逃出城外,结果被百姓杀掉,冯霸领兵立即进入潞州自称留后。
潞州发生兵变,这对于即将出发的朝廷大军来讲,无疑是个好消息,朝廷百官闻讯纷纷向皇帝李晔道贺,大军就这样在一片喜悦的气氛下开始出征。
五月四日,张浚等人在皇帝李晔和满朝文武官员的欢送下,率领中央禁军五十二都及邠、宁、鄜、夏四州兵马五万人浩浩荡荡向东进发,在晋州与宣武、镇国、静难、凤翔、保大、定难诸镇兵马会合。七月间,大军到达阴地关(今山西灵石县西南),兵锋直指李克用的老巢晋阳。
再说,李克用闻听潞州发生叛乱,立即派部将康君立前去平叛。冯霸得到消息后,立即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命令部将葛从周星夜带领人马自壶关潜行至潞州,杀透重围进入城中。又派大将张全义、朱友裕驻军泽州之北,作为葛从周的后援。同时命令部将李傥、李重胤、邓季筠领兵攻打身在泽州的李罕之。于是征讨李克用的战役首先在朱全忠所在的南线展开。
当时赫连铎、李匡威得知朱全忠已经拉开征讨李克用的序幕,于是从北线配合朱全忠发动了对李克用的进攻。面对三面之敌,李克用全面冷静地分析了战局。他认为张浚所带领的官军,人数虽然众多,但由于是仓促组建,战斗力肯定不强,在他看来不足为虑。南线的朱全忠虽然是劲敌,但此时他正在和徐、郓二州的时溥、朱瑄打得难解难分,目前不可能抽调出太多兵力,对自己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只有北面的李匡威、赫连铎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于是李克用命令康君立继续围困潞州,又派李存孝增援李罕之,让其固守泽州城,进而阻击朱全忠的人马北上,自己则带领李存信、李嗣源领兵抵御李匡威和赫连铎。
葛从周领兵进入潞州城后,便被康君立困在城中。朱全忠见潞州难以久守,于是想为朝廷送个人情,便派人通知张浚,想通过张浚下令让昭义节度使孙揆接管潞州。当时张浚不知道潞州城形势严峻,正担心朱全忠会将潞州据为己有,闻讯后立即拨发三千人让孙揆前去接管潞州。
八月十二日,孙揆从晋州出发。李存孝闻讯后带兵潜伏在长子县西谷截击。李存孝是河东地区第一猛将,统兵上阵所向无敌,这次他仅带领三百名骑兵对抗官军的三千人马。而孙揆为了不失中央官员的派头儿,大张旗鼓地拥众而行,当行到西谷时,李存孝带领伏兵直扑孙揆的中军,轻而易举地就擒获了孙揆和宦官韩归范以及士兵五百多人,将孙揆和韩归范呈送李克用,最终孙揆被李克用处死。不过李克用没有失去理智,他将宦官韩归范归还朝廷,并上表皇帝李晔申冤,表明自己是忠于朝廷的。
孙揆兵败被擒,虽然使讨伐李克用的联军士气大为受挫,但对于李克用而言,紧张的局势并未就此解除。此时泽州的李之罕被邓季筠、李重胤等人围困多日,急得已经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连连向李克用告急。李克用让李存孝带领五千骑兵星夜奔赴泽州救援。
李存孝赶到泽州后,从五千骑兵中又选出五百名骁勇之士,向朱全忠的军队发起进攻。
当时李存孝向朱全忠的军队进行挑衅,并破口大骂要活捉汴州士兵给手下人充饥,让汴州军队中较胖的人出战。
邓季筠闻听后勃然大怒,领兵应战李存孝,不曾想只交战一个回合,便被生擒活捉,剩下的李重胤、李谠等人见无力抵抗李存孝,便星夜引兵逃走。李存孝随之进行追击,在马牢山打败汴州军队,又趁势北上协助康君立围攻潞州。勉强能和康君立对抗的葛从周,眼见李存孝又领兵前来进攻,自知无法再进行对抗,于是弃城而逃。
至此征讨李克用的南线战场以失败告终,朱全忠对此恼羞成怒,痛责众多败军之将,并处死了李重胤、李谠等人。但终究挽救不了南线战场的失败,只得偃旗息鼓,收兵退回本镇。
南线战场就这样结束了战斗,而北线的李匡威、赫连铎最初进展比较顺利。李匡威攻占了蔚州,俘获刺史邢善益;赫连铎则成功击溃协助李克用作战的遮虏军,杀死遮虏军使刘胡子。
面对北线战场的严峻形势,李克用派遣他最宠信的大将李存信领兵迎战,可是由于兵马太少,出战不利,被赫连铎打败。他又命令部将李嗣源为统军副帅,协助李存信作战。李嗣源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只是发号施令,而是身先士卒横冲敌军,士卒们都愿意跟随其作战,由于李嗣源的出战,李匡威、赫连铎接连战败,北线战事随之发生逆转。李克用得知消息后,亲自带领大军前来接应,李匡威、赫连铎狼狈败逃,并损失了将近一万人马。
在成功解除了朱全忠、李匡威等劲敌的威胁后,李克用从容不迫地对付以张浚为首的官军。而当时张浚率领官军在西线行动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粮草供给不到位。杨复恭为了阻止张浚在前线的作战,在朝廷内多方掣肘,致使粮草断绝。张浚不得已只能向镇冀、魏博两镇求助,而镇冀的王镕、魏博的罗弘信都是以河东作为屏障的,他们担心一旦李克用失败,朝廷下一个目标就会瞄向自己,所以以各种理由回绝了张浚的求助,并拒绝发兵助战。
张浚对此无可奈何,因此官军在阴地关滞留了三个月之久。一直到了十月份,张浚这才克服重重阻力,勉强从阴地关向晋阳进发。
李克用得知官军逼近后,命令部将薛志勤、李承嗣带领三千人马驻扎在洪洞,李存孝领兵五千驻守赵城,阻住了官军的进路。镇国节度使韩建自知强弱悬殊,正面交锋难以取胜,便精选三百名勇士乘夜偷袭李存孝的营寨。但因为保密措施不严,被李存孝得知,于是设下伏兵反击韩建,韩建因此偷袭失利。
当时静难、凤翔两道兵马得知韩建偷袭失败的消息后不战自溃,禁军也是闻讯溃败而退,河东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晋州西门附近,张浚只得领兵亲自迎战。但张浚毕竟是文臣,结果又大败而归,官军此战损失三千多人。静难、凤翔、保大、定难四镇兵马见势不妙,先行渡过黄河各归本镇,此时张浚手中只剩下禁军以及宣武镇人马万余人,只得闭城坚守,不敢再与河东军交战。
十一月,李存孝攻克距离晋州一百二十里的绛州。刺史张行恭弃城而逃,晋州因此失去屏障,李存孝进而兵围晋州,并发起攻城战役。不过一连攻了三天没有任何进展,李存孝认为自己毕竟攻打的是朝廷的军队,在攻城无果后,便下令撤兵五十里,为张浚闪出一条逃生之路。张浚和韩建利用这个机会逃出晋州,晋、绛二州由此被李存孝成功占领。
就在张浚和李存孝征战期间,韩归范带着李克用的诉冤状回到了长安。李克用的诉冤状措辞严厉,质问皇帝李晔为什么要征讨河东,而且表示如果朝廷继续征讨,自己将和朝廷对抗到底,并且在合适的时机打进京师长安。
皇帝李晔得到李克用诉冤状的三天后,张浚兵败的消息也传到了京城长安。张浚从晋州逃出后,率领残兵败将自含口逃出,翻越王屋山到达河阳,又拆民居的木料制成木筏渡过黄河,最终总算回到长安,但士卒已经损失殆尽。
面对惨败而归的张浚,皇帝李晔心中懊恼、恐惧、沮丧,可以说是百感交集。他懊恼自己轻易做出征讨李克用的决定;沮丧自己即位所做的抑制藩镇的努力化为泡影,辛苦组建起来的禁军再度夭折;恐惧李克用以武力相威胁以及随着朝廷威信的下降,关中地区藩镇有可能再起作乱之心。
为了缓和朝廷与李克用的关系,皇帝李晔被迫罢免了力主用兵的张浚和孔纬的宰相之职,恢复了李克用的姓氏和官爵。
征讨河东之战对于时局影响极大,可以说加速了大唐帝国走向衰亡的速度。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因为朝廷禁军刚刚组建,战斗力不强,因此不得不依靠藩镇,而藩镇对讨伐李克用的态度又不统一,李匡威、赫连铎因为和李克用是水火不容之势,所以态度坚决,但终因兵少将寡而失败。朱全忠虽然卖了不少力气,但因为自顾不暇,无法抽调过多兵力参战,因此这一路军队最终撤出战场,终于导致整个战役以失败告终。
对于李克用来讲,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是胜利者,但其损失惨重,而且朝廷的征讨降低了李克用在藩镇中的声望。内部则因赏罚不公而矛盾重重,其势力由此遭到削弱,而朱全忠因为主动撤出战场,最终坐收渔利,协助朝廷征讨使他提高了声望,而且自身势力并没有受到过多的损耗。
征讨河东之战结束后,朱全忠趁李克用喘息未定之际,成功臣服了魏博镇,使河朔三镇中最强大的魏博镇成为自己遮挡河东的屏障,也为他全力进攻徐、郓二州解除了后顾之忧。从此,朱全忠的实力开始一天天增长,终至他称霸的那一天。
铲除杨复恭
宦官手握兵权干预朝政,甚至是擅权废立皇帝,已经成为中晚唐时期以来难以去除的痼疾,对此皇帝李晔深有感触。如果不是当年田令孜给予他屈辱的一鞭,或许李晔对宦官还不至于如此痛恨。不过,上天终究和宦官集团开了个大玩笑,让他们将一个仇人亲手扶上了皇帝宝座。李晔在即位之初眼见以杨复恭为核心的宦官集团地位已经在朝廷根深蒂固,所以在暂时无力铲除时,便极力克制自己仇恨的情绪,尽量地迁就宦官们的嚣张跋扈。
但事实上,皇帝李晔内心深处时刻没有忘记铲除杨复恭,而且这种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杨复恭的所作所为表现得越来越迫切。
早在龙纪元年(889年)冬至时,李晔就因为祭祀的礼服事件,对杨复恭予以容忍。按照当时惯例,皇帝及文武百官要在冬至日到圜丘坛(天坛南半部)进行祭祀活动,唐朝典制规定,在这一天朝臣们可以穿着定制的礼服跟随皇帝进行祭祀活动,但宦官只能穿着平时的服装侍从旁边。
可是在僖宗李儇在位时期,田令孜擅自在衣服上加了襕袖,并和朝臣一样持笏助祭,这明显违反了礼仪之规。这一次在宦官该穿什么样衣服的问题上再一次发生争执,杨复恭认为宦官集团具有拥立之功,于是命令有关部门为其制作参加助祭的礼服,样式为冕服佩剑。
十一月二十三日,皇帝李晔在武德殿内宿斋,宰相及百官都身穿朝服各立其位,而出身宦官的左、右神策军中尉以及两位枢密使也都身穿朝服侍从。宰相孔纬以及谏官、礼官都认为宦官的穿着不符合礼法,因此坚决反对宦官穿礼服上朝。
时任太常博士的钱珝、李绰当天就上疏李晔,表示反对宦官身穿礼服上朝。在奏疏中钱、李二人从礼法以及宦官的身份角度,阐述了宦官身穿礼服上朝的危害。李晔看完奏疏后认为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他同样明白,论官职杨复恭是金吾卫大将军(正三品),如果仅仅让他穿平常的官服上朝,恐怕会让刚即位的自己陷入窘境,搞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
因此,皇帝李晔暗中回复钱、李二人,表示他们忠心可嘉,但目前的局势下,礼服问题乃是小事,而宦官专权的问题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他们这些人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一个字“忍”。于是杨复恭等宦官就身穿礼服参加了助祭。
杨复恭本姓“林”,净身入宫后认大宦官杨玄翼为父,凭着这种关系,早在懿宗李漼在位时期,就被任命为枢密使。僖宗李儇在位时期因与田令孜不睦,一度遭到排挤。后来田令孜失势后,他又东山再起,身兼六军十二卫观容军使、左军中尉,总领禁军权倾朝野。
拥立皇帝李晔即位后,杨复恭仰仗具有拥立之功,急速扩充实力,广收义子干儿,号称“外宅郎君”,派这些人到全国各地担任节度使、刺史。这些“外宅郎君”们仰仗杨复恭的权势,多做违法乱纪之事。例如,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武定节度使杨守忠不但不向朝廷缴纳贡赋,反而时常因为些小事上疏指责朝廷。除了杨复恭外放的这些“外宅郎君”,他还将宫中六百多个宦官收为养子,这些人也大多被派往各地充当监军,成为杨复恭的耳目。
对于杨复恭的所作所为,皇帝李晔可谓是心知肚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越来越难以忍受。但李晔知道,即使再难也必须要暂时忍下去,不过他也会利用一些机会敲打杨复恭,让这个嚣张跋扈的宦官有所收敛。
一天,皇帝李晔正在太极殿和宰相们讨论如何应对藩镇反叛一事。杨复恭也因有事要面见皇帝,让轿夫一直将他抬到太极殿,到了皇帝近前才下轿,宰相孔纬见状十分气愤,便开口对皇帝李晔说道:
“陛下!我们管不了藩镇的反叛之事了,现在您的身边就有反叛之人,更何况那些鞭长莫及的地方了。”
皇帝李晔很长时间以来对杨复恭这种目中无人的做法,已经是见怪不怪,不过他听出孔纬是话里有话,于是立即开口反问:
“爱卿所指是何人反叛?”
“杨复恭本是您的家奴,竟敢乘坐轿舆大摇大摆地直冲前殿,并且还收了很多壮士为义子,这些人不是执掌禁军,就是被派到各地去当节度使,这不是明显要造反吗?”孔纬一边指着杨复恭,一边高声说道。
面对孔纬的指责,杨复恭连忙辩解说道:
“我收养壮士是为了替陛下笼络人心,好让他们尽力保卫国家,怎么能说成是谋反呢?”
杨复恭说完后向皇帝李晔连连叩头,希望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打动皇帝李晔。不过他没有想到接下来李晔的话让他感觉如鲠在喉。
“你说这些确实是为了国家着想,可是朕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让那些人姓‘李’,而全都姓‘杨’呢?”
“这……”
杨复恭顿时面红耳赤,无言以对。这次对话就在这样一片尴尬的氛围中结束,不过杨复恭心中却对孔纬产生憎恨之情。前边说到的张浚、孔纬因为主张征讨李克用失败,结果孔纬被贬为荆南节度使,在赴任的途中,杨复恭派人在长乐坡阻截孔纬,抢走了他的所有财物,孔纬仅以身免。
就这样皇帝李晔与杨复恭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不过仅仅因为口舌之争,李晔还没有真正下定决心铲除杨复恭,导致李晔最终下定决心的一件事,是源于杨复恭暗害皇舅王环一事。
大顺二年(891年)八月,王环请求李晔到地方去做节度使,当时身为皇帝的李晔为此感到十分为难。从感情角度来讲,王环是他的亲娘舅,过去从未向自己提出什么要求,实在是不好回绝。可是从朝廷的局势以及自己的处境来看,李晔自己实在无法做主,因为当时杨复恭把持了任命节度使的权力,于是他只得硬着头皮征求杨复恭的意见。
事实上,李晔没指望杨复恭会立即有个肯定的答复。但他想不到杨复恭不仅一口回绝,而且言辞十分尖刻,丝毫不顾及皇帝陛下的面子。
“吕产、吕禄差一点倾覆汉室江山,本朝武三思又极度危害唐室,他的后人全都不能拜封。如果陛下信任王环,可以任用其他职务,绝不能让他这个外戚到地方担任节度使,一旦放他出去,恐怕日后无法节制啊!”
杨复恭说完,皇帝李晔没再说什么,等于同意了杨复恭的意见。坦白地讲,杨复恭的话虽然没有给皇帝面子,但说得还是有些道理,这一点李晔心知肚明,所以他没有和杨复恭针锋相对,而是转过头婉拒了王环的请求,暂时将其安置在宫中,帮助自己处理些杂务。
按说这件事情可以就此结束,但杨复恭接下来所做的事情,终于让李晔再也无法忍耐,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铲除杨复恭。
杨复恭得知皇帝陛下将王环安置在宫中后,他本能地开始有一种恐惧心理,担心王环得知自己阻碍其担任节度使一职而对自己不利,于是心中生出了铲除王环的一个计划。
不久后,杨复恭奏请皇帝李晔派王环前往黔南地区担任节度使。黔南地区虽然是个闭关落后的地方,但皇帝李晔认为,杨复恭好歹是给了自己面子,便让王环带上族人前往黔南赴任。
就在王环就任的路上,杨复恭便派人让其兄杨复光的长子,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杨守亮设法除掉王环。当王环一行来到利州益昌县的吉津柏时,杨守亮已事先派人守候在那里,王环一行人乘坐的船刚一到,杨守亮的士兵便一拥而上将船掀翻,王环及其族人全部溺水身亡。然后杨守亮上疏皇帝李晔,谎称国舅王环乘船失事,溺水身亡。
皇帝李晔当然知道杨守亮和杨复恭是什么关系,他明白此事杨复恭万难脱开干系,他深刻地意识到杨复恭的嚣张跋扈已经到了滥杀无辜的地步,如果再不加以铲除,恐怕日后自己的性命也会交代在他的手中。
皇帝李晔明白,要想铲除杨复恭,首先要解除他的兵权。然而身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的杨复恭,掌握禁军多年,在军队中根深蒂固,并且党羽众多,其“外宅郎君”们在禁军中全都担任要职,特别是他其中的养子杨守立更让皇帝李晔感到难以对付。因为杨守立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在禁军中声望极高,一旦解除杨复恭的兵权,杨守立必反无疑。
因此针对这种现状,皇帝李晔和亲信臣僚们可谓是煞费苦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密谋后,他们决定采取拉拢杨守立的方法,使其逐渐背叛杨复恭。
定下计策后,皇帝李晔某一天召见杨复恭,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
“听说你那个本姓‘胡’的养子英勇善战,朕想让他到朕的内宫负责我的警卫工作。”
“多谢陛下厚爱,老奴这就将他召来面见陛下!”
……
杨守立就这样成为了皇帝李晔的身边人。李晔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其“李”姓,并改名李顺节,让他负责指挥禁军,并将各屯营门的钥匙也交给他负责。不久又将他提升为天武都头,领镇海节度使,还给他加上了同平章事的头衔。
事实证明,李晔拉拢李顺节的策略十分奏效,面对一连串的升迁,李顺节认为这一切都是皇帝的恩赐,逐渐对杨复恭失去了往日的恭敬之心,并开始和杨复恭争权。为了早日扳倒杨复恭,尽快掌握朝廷全部兵权,李顺节尽其所能将杨复恭往日的不法行为全部上报皇帝李晔。李晔顺势将杨复恭的罪名公之于众,并以此为由撤销了杨复恭的神策军中尉之职,派他到凤翔监军。
杨复恭对此大为恼火,坚决不肯从命,并声称自己有病请求退休。这对皇帝李晔来讲无疑是求之不得的,于是他立即下诏同意了杨复恭的请求,让他以上将军的身份退休。而且为了防止杨复恭反悔,李晔派使者到其住所宣布诏令。可是就在使者宣布完诏令回宫时,杨复恭便派心腹张绾在途中将使者杀害,以解其心头之恨。
杨复恭就这样被皇帝李晔解除了兵权,而退休在家的杨复恭心中异常烦闷,地位的落差让他很想找个贴心人倾诉一下自己的冤屈。杨复恭的住所在昭化,靠近禁军所在的玉山营,其另一个养子时任玉山营军使的杨守信倒是不忘养父的旧恩,时常抽空到府上看望干爹。因此有人告发杨守信与杨复恭密谋造反,皇帝李晔也认为杨复恭终究是心头大患,因此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彻底铲除杨复恭。
大顺二年(891年)十一月八日,皇帝李晔在禁军的护卫下登上安喜楼,命令天武都头李顺节、神策军使李守节带兵攻打杨复恭的住所。张绾带领杨复恭的家兵拼死抵抗,杨守信闻讯后也带领他的玉山营前来救援。李顺节等人虽然奋力进攻,但直到天黑也没能攻下杨府,只得将杨府团团围住,准备第二天继续进攻。
次日战斗继续进行,当时守卫寒光门的禁军想要趁乱劫掠两市。宰相刘崇望骑马从此路过,正巧遇到正要劫掠的士兵,便动员士兵们应该协助皇帝陛下铲除奸佞,而不是在这里劫掠财物,士兵们都表示愿意效命,于是便跟随刘崇望前去助战。
杨守信的部下见刘崇望带领禁军前来增援,自知不敌纷纷逃命,杨守信只得保护杨复恭及其族人杀出条血路,从通化门逃出长安,直奔兴元而去。
杨复恭达到兴元后,写信给他在各地的义子干儿,讲述了自己被解职的前后经过,并联络这些人准备起兵造反。当时据守山南地区的杨守亮、杨守忠、杨守贞等人以及绵州刺史杨守厚等人相继响应,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早就觊觎山南地区,于是趁机向朝廷请求讨伐杨复恭。
乾宁元年(894年)七月,杨复恭、杨守亮、杨守信等在李茂贞的攻击下,无力据守山南地区,便想前往河东投奔李克用,当行到华州时,被刺史韩建擒获,并于八月押解到长安,杨复恭最终被斩于独柳之下。
至此,始终是皇帝李晔心腹大患的杨复恭,终于被彻底铲除。对于李晔而言,也算是报了当年那一鞭之辱的仇,更是他即位以来,重振唐威关键的举措。不过从当时的局势来看,皇帝李晔要想实现重振唐威的宏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