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太监立马要把话再重复一遍的时候, 他摆摆手,说:“朕知道了。”
太监当即住嘴。
年轻的皇帝神色一时灰暗难明,底下的朝臣们不敢大声谈论, 但都在私下里为这个百姓刚才说的话而交头接耳——他们很多人即便是在台下,也没听清这个百姓到底说了什么,因此正一个个问过去。
而皇帝的心理则在不断的计算着何似飞留在当地,做出这个选择的深意。
——他小小年纪, 真的就以为自己能够逆转局势,挽救无数黎民百姓的生命吗?
这样严肃的问题问到他这里, 以他当皇帝的经验来看,都是能救则救,不能救的话,也得在百姓中谋得一个好名头。
等到最后百姓们诘问起来, 再推出一两个当事官员定罪,午门问斩, 说粮食主要是被他们给私吞中饱私囊了, 这样便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反倒给皇帝营造出一个爱民如子、明察秋毫的形象。
这也是他当年当太子的时候, 父亲给他的教导。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想要当一个皇帝,一定得赢得民心,这是必然的。但是,朝堂制衡同样非常重要。不过这一点你放心, 那些朝堂里面的官员们,同样想要赢得民心, 毕竟没有朝廷也就没有他们, 他们不会揪着皇帝的错不放的。他们同样一辈子都在想办法致力于稳定社会局势。”
这句话给了年幼的他当时很大冲击,以至于他好几年都没想明白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赢得民心。
勤政爱民, 让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可是当他成为了皇帝后,发现氏族和官员们的权力庞大的吓人,即便他是皇帝,也不能轻易撼动分毫。
可是,等到了真正的灾害问题传回来,年轻的皇帝忽然就懂得了父亲的意思。
那么多灾民,死了那么多人,百姓们流离失所,这根本不是依靠国库开仓放粮可以赈灾的!
毕竟国库的粮食就那么多,除了宫廷里面每日的吃穿用度之外,还得运往戍边的将士那边,那同样是朝廷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以,他已经打算尽自己最大可能的减少宫内开支,把足够多的粮食运往南方赈灾。
但这个前来的百姓业来说,根本不够啊,只能撑那么几天,而随着洪涝不断扩大,流离失所的百姓还在不断增多!
甚至还有上百车的零食在运送过程中,因为没有预估到天气因素,甚至直接被暴雨冲刷,等送到了后全都发霉了!
也有的粮食走了半截儿,被洪水冲走,连军官带粮车都消失在滚滚浪潮中。
由此可见,南方的洪灾压根就没有解决之法!
现在只能等数月后,百姓们死的死,病的病,然后朝廷再来一个马后炮,问当时那些被大雨冲刷的粮食到底是谁在押运,直接贬官;还有就是那些没考虑好路线就去送粮的,负责官员是谁,直接罢免;至于中间但凡敢私吞一颗米的,就午门问斩。
这之后还能再发一则通告——皇帝携宫中众人皆缩衣减食,为救济灾民筹备粮食,国库都掏空了,可还是有蛀虫从中私吞米粮,该杀!
这时候百姓们会看到朝廷想要让他们看到的,由此心中升起对朝廷的敬畏和拥护——反正他们活下来了,还得到了良田的补助,至于那些饿死的,他们又不能再开口说话,不能再去计较当时朝廷怎么不想出一些好法子来救人呢!
活着的人歌舞升平,死去的人总有满腔怨气,也无从诉说。
因为朝廷压根就没有给活着的人更多选项,不会告诉他们还有更好的法子可以救人!
只会给他们说,我们尽力了,真的,皇帝陛下都缩衣减食呢,你们快跪下谢恩吧。
等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以后再有灾情,百姓们的思维已经成了定势,压根就不会怪皇帝昏聩无能,不能治理好国家,而是把矛头指向那些官员。
死贫道不死道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
年轻的皇帝心想,何似飞留在当地,难不成他有想法可以解决灾患?
他有吗?
皇帝几乎都要把帝师们曾经教给自己的所有知识在脑子里搜刮一遍,同样把近期几位阁老和智囊的话在脑海中重新来回翻转——对了,阁老们说过,只要能让相邻所有郡县的粮商倾家荡产的援助,一定是可以救济更多的灾民,同时还能做好灾后重建事项。
但是,怎么让这些‘奸商’们掏出大部分腰包,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阁老闷推演数日都得不到答案的事情,难不成何似飞他一个未及弱冠的年轻人能解决???
皇帝不信!
可是,何似飞此举,又明显是要跟灾区的百姓共存亡。
——要是灾情得不到控制,百姓们得不到安抚,作为上位者,第一个贬黜、甚至杀死的就是何似飞!
他能当状元,能被阁老们看重,能取得乔家的哥儿,肯定是能想到后果的!
不同于皇帝的想法,几位阁老互相对视一眼,他们虽然猜不到何似飞的想法,但是他既然胆敢主动去趟浑水,应该是有几成把握的。
几位阁老悄悄用眼神交流:“咱们陛下多疑啊,要是这回似飞没成功,我就是舍了这条老命,也要保住似飞留在朝堂。”
“我说你怎么对似飞这么没有信任,他是谁的弟子,你们忘了?”
“但是这件事咱们可能都办不下来,更别提似飞了。”
“所以啊,”首辅大人捋了捋胡子,老神在在地说,“要是这件事办成了,似飞日后的为官路,即便没有我们三个老家伙,也能平步青云;要是这件事不仅办成了,还办的漂亮,啧,我觉得似飞日后别说成为一朝首辅,就是那摄政大权,恐怕也不在话下。”
其他两位阁老都被首辅大人的意思震撼到。
一位阁老甚至把首辅大人拉到一边,小声耳语:“摄政?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首辅没好气地说:“与其一直在一个说不上昏君,但也绝对没有治国大才,反倒只想着制衡的君王手下,回回遇到了问题都要走无数流程,还不如大权在握,当一个无人敢出奇右的摄政王!”
他们耳语的声音实在是太小,以至于旁边的太监都没听到一星半点。
如果这番话被何似飞的老师余大人知道,他恐怕会捋捋胡子,笑吟吟说:“这个啊,我早在这孩子当年拜入我门下时,所写的那份答卷就看出来了。”
他当时不震惊吗?
震惊啊,他甚至还后怕,觉得此子实在胆大包天!一点都没有读书人的清气在身!
所以他一直在教何似飞儒家思想,忠君爱国……但是他所教的只是让这个少年人把一切锋芒都敛藏于温润的外表之下,至于什么时候该露锋芒,那就是何似飞自己的事情了。
恐怕到那个时候,朝廷会迎来新的上升期,甚至达到顶峰也未曾可知。
余明涵自己是早早的想明白了,与其忠着一位是君非君的主子,一辈子郁郁寡欢不得志,还不如自己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呢。
首辅大人如今同样是这个想法。
皇帝所想的太利己了,再加上他又年轻,导致几位大人一眼就能看出他接下来的打算,这不禁让大人们寒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到还是会显地给自己找后路的皇帝十分爱民,但是当何似飞站出来去跟百姓们同生共死、把自己仕途全搭上去后——
他们又怎能不为何似飞铺就一条更加平坦光明的康庄大道!
-
今日朝会之后,再传回京城的,就剩下频频捷报——
“报!——周围郡县商贾纷纷押运粮食前往,沈大人开仓赈粮,救济灾民,百姓们几乎都能吃饱啦!”
“报!——其他郡县的药材商以及医馆大夫受何大人‘求助令’的邀请,好些都来为灾民义诊!”
“报!——何大人同沈大人沿着河流不断考察,最终确认引导河流走向的方案,以避免更下游的百姓蒙受损失。”
“报!——大半年后,整个郡县欣欣向荣,百姓们有了新的居所,得以安居乐业,而且,他们那儿的科举人才是其他郡县之首!何大人和沈大人治理有功啊!”
“……”
何似飞因此连升三级,未及弱冠,已经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
毕竟何似飞治理有空,百姓们同时也会说陛下识人善任!皇帝有次南巡,百姓们的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这让他龙心大悦。
更让他高兴的是,他调查发现,何似飞那个夫郎,虽然是乔家人,但跟乔家并不亲近,甚至还有世仇,那么这就代表何似飞并非兵部尚书那一派系的人。
而当朝阁老们则对何似飞态度也愈发冷淡,最近主要在培养那位从地方调来京城的沈大人。
这让皇帝愈发觉得自己才是何似飞唯一的靠山。
是以,当三年后他重病,将两岁的幼子托孤给了何似飞。
由此,关于一代权臣何似飞的一生,才是真正的拉开帷幕。